◇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河北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坚持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河北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持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助力北京实现“瘦身健体”。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9年多来,京津冀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疏通拓宽“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铁路等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从不同方向打造河北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京津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近年,河北着力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9年多来,京津冀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2:47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凤双 史湘洲 张涛 齐雷杰 张康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9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三场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纵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落实相关规划,京津冀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河北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环绕京津的河北,找准在协同大局中的定位坐标,抢抓重大机遇,全面落实“三区一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功能定位,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一系列重点承接平台,努力打通重点区域连通京津经济廊道,在推进协同创新、产业协作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造福百姓,不断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美好图景。
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船舶停靠在河北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进行卸船作业(2023 年 3 月 9 日摄)骆学峰摄 / 本刊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坚持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河北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持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助力北京实现“瘦身健体”。
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疏解需要北京与河北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北京以解决“大城市病”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加强内向调整,控增量、疏存量,优化核心功能。河北建立“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5个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全省已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万个,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京津冀三省市主动加强对接,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依法依规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雄安新区设立六年来,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自我发展力,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序落地。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企业总部区,记者看到,中国中化总部基地建设已进入地面以上主体结构施工,几十根钢结构柱高高竖起,八角形造型初显轮廓。这座采用白洋淀“金芦苇”设计理念的大楼,寓意生生不息、繁茂生长。
截至目前,首批4家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户建设,部委所属4所高校、2家医院确定选址,相关工作正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多家,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按照中央要求,将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
河北借势北京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之机,加快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过去我在北京做服装代理批发,到固安后店铺面积扩大了3倍,销售额增长了20%以上,市场从华北地区拓展到全国各地。”入驻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的商户韩金英说。
作为固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该商贸城2022年8月开业,不仅承接了来自北京的4000余家服装产业商户,还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服装服饰源头厂商,带动形成集技术研发、创意设计、原料采购、时尚发布于一体的全新产业链。
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在加快构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体系方面,河北一方面实行产业准入制度,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制定限制承接和布局的产业负面清单;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实施中,找准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的要害发力,保证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激发各方疏解内在动力。
雄安新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设立或新迁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工商户,一律执行正面清单,确保产业发展符合新区产业定位,符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确保新区产业管控科学、有序。雄安也将根据新区规划纲要和建设发展实际,更新正面清单。
准迁申请网络提交、电子档案信息互查、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几天后,宝冶(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就在北京拿到了注册名为宝冶(雄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我们是一家从北京迁移到雄安新区的央企子公司,去年底我们人在北京,通过线上申办了迁移业务,免去了往返京雄提交材料和邮寄纸质档案的周折,感觉新区办事效率非常高。”宝冶(雄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史书君说。
据了解,雄安新区2022年7月在全国率先上线企业跨省迁移全程网办系统,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通过该系统办理了迁移业务。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丁进军介绍,为助推重点疏解项目落地,雄安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承接疏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承接高校、医院、企业总部疏解三个专班,逐一成立项目落地协调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当前,雄安新区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雄安新区是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一个缩影。河北各地尤其是环京津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疏解项目到河北落地发展、提档升级。
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9年多来,京津冀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疏通拓宽“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铁路等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从不同方向打造河北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构建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随着连接北京和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路等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铁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一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
雄安站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今,每天有14对城际列车往返北京和雄安,从北京西站出发,50分钟可到达雄安新区。在雄安站周边,中交未来科创城等项目工程塔吊林立,初现雄安站所在地——昝岗片区站城、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
在今年3月举办的雄安智慧交通国际论坛暨中交未来科创城产业发展大会上,86家涵盖数字科技、网络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等多个板块的创新型企业现场签约。这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签约。以中交未来科创城为重点的昝岗片区正努力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让乘坐高铁赴雄安的各方来客,一下车就能感受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在京津冀腹地,一小时内可相互通达的“通武廊”一直被看作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试验田。2022年底,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科技部门签署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三地先后有8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载体纳入共享共用目录。目前,河北省廊坊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廊坊北三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要求,主动对接服务,强化务实合作,在推动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
潮白河是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与北京通州区的界河。一河两岸,历来人缘相亲,却又有咫尺天涯之感。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河北省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今年3月,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首台智能制造设备在三河燕郊投产下线。联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总监徐伟介绍,作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业务快速发展,需要选址扩建新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紧邻北京通州的燕郊成为首选。
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忞说,在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北三县与通州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北三县拥有3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北三县与北京市连续4年共同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和合作事项160余个,总投资1080亿元。
共建协同发展示范区。聚焦产业链协作,河北唐山持续提升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承载能力,促进京津冀产业链深度协作。
在位于唐山市汉沽管理区临津产业园的制冷设备产业园里,亚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吊顶式冷风机正装车启运,将用于天津滨海新区一处智慧冷链项目的低温冷库。该公司从天津搬迁而来,距离高速出口只有数百米,且临近唐山港、天津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发货都很方便。
临津产业园是河北嵌入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块“飞地”。汉沽管理区聚焦产业定位,规划了占地350亩的制冷设备产业园,目前已引进多个项目。具有竞争力的制冷产业群,正在这块“飞地”蓬勃兴起。
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凭借“毗邻天津、沿海有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天津产业转移项目,目前已形成自行车零部件、现代家居、智能采暖设备三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两个新兴产业聚集区。
建设铁路沿线经济带。一条高铁线,架起京张“连心桥”。张家口以京张高铁为纽带快速融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高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快速流动,成为点燃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张家口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17年3月,总部在北京的秦淮数据集团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此后,先后有6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怀来,运营服务器突破60万台。
河北秦淮数据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监马国策说,集团沿京张高铁进行产业布局,将由接壤北京的怀来县,向高铁沿线的宣化区、崇礼区以及坝上地区挺进。
张家口市发改委副主任张作宇介绍,张家口的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体育文化旅游、冰雪、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现代制造、绿色农牧等六大绿色产业占GDP比重接近50%。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京津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近年,河北着力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向南,涿州、高碑店、保定,半小时的高铁车程内,一个个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助推协同创新。河北立足京津冀产业分工布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不断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2015年以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等产业为重点,已吸引336家企业入驻,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超4000人。
厚度仅0.5毫米、长宽各120毫米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的LED灯提供散热。
作为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中创燕园自2016年5月落户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后成长迅速,并形成了研发在北京、转化在保定的协同发展模式。
今年3月初,在保定市满城区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一列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正式下线。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该车由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制造。
保定市发改委主任张晓峰说,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不仅要把北京企业搬到保定,更重要的是构筑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截至2022年底,保定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达707项,总投资6833亿元。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说,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能更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在协同发展中打造新增长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河北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按照企业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10%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补1000万元。
据了解,河北今年已安排9.53亿元财政资金,对5356家科技企业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此外,在2022年度229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有144项,占总数的62.89%。
2017年,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石家庄高新区成立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智昆科技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高精密RV类减速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品性能世界领先,实现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用高精密RV类减速机的国产替代。
作为北京人,该公司董事长陈绍龙近年来每年至少有5个月时间在石家庄。从项目建设到投产,再到产线扩容,他切身感受到当地政府的贴心服务。“公司将深植石家庄,建设年产50万台高精密减速机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陈绍龙说。
河北聚焦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分类培育、综合施策,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举办政银联动金融对接活动,建立科技金融培训、科创上市辅导等长效工作机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信贷产品。2022年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突破2000亿元。
今年以来,河北平均每天新设立企业1200多家。截至一季度末,河北有经营主体807.72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科技领军企业64家。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9年多来,京津冀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河北教育水平。在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河北共享的方向下,京津与河北省基础教育交流项目已超过500个,1000多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
位于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自2016年创建以来,按照北京景山学校本部的教学管理方式,实现课堂同步、共享资源,目前在校生达3000人,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名校之一。校长范禄燕说,学校始终坚持用景山的模式、景山的精神、景山的理念、景山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与本校实现课堂同步办学。他们专门组建智囊团,常年往返两校之间,做好学科指导,进行师徒结对帮扶,让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河北孩子。
走进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这座校园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是北京援建的“三校”项目中体量最大的学校。京津冀近年共有59所优质学校与雄安新区学校建立帮扶合作。
另据了解,石家庄市教育局也积极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协同合作,与北京、天津开展教育重点合作项目超过30个。此外,还组织校长、骨干教师赴北京、天津的高校学习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0000人。
“患者不动医生动”方便患者。京津冀在医疗合作上逐年突破。据统计,北京已累计实施京冀、京津医疗卫生合作项目约50个。其中,河北引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共建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等6家单位,入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不仅缓解了进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不断向周边省份辐射。
每个周一,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诚玥都会起个大早,坐上高铁来保定市儿童医院出诊。
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全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北京专家常态化来保定出诊、查房、手术,并进行传帮带。托管8年来,保定市儿童医院门诊人次上涨147%,本地患儿转诊率下降90%。
北京专家出京坐诊、手术,不仅满足了河北当地患儿的就医需求,也缓解了全国患儿进京看病的问题。保定市儿童医院运行8年来,高难度手术量从零起步,到目前已完成8000多例,落户的四个国家级病区保定市外患儿收治比例超过80%。
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医生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幅插满红色大头钉的地图。医生说,这标示着前来就诊的患儿已遍及全国各地。
2021年6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落户保定,成为目前我国北方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在这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来自山东、河南、贵州、甘肃等全国各地,保定以外患儿占比超过80%。
协同养老促合作双赢。河北实施协同养老示范带创建行动,以环京14个县(市、区)为重点,深化与北京三甲医院合作,利用生态、温泉等资源和较低生活成本优势,吸引北京老年人到河北养老。
老人在位于河北三河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老年活动室交谈(2022年5月18日摄)朱旭东摄 / 本刊
廊坊市永清经济开发区京联集团馆配图书联合现采基地,工作人员在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图书(2023 年 3 月 26 日摄) 骆学峰摄 / 本刊
在保定 · 中关村创新中心,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观察细胞生长情况(2021 年 8 月 20 日摄) 朱旭东摄 / 本刊
位于燕郊高新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作为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该中心率先落地北京市运营补贴,毗邻的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京冀医保互联互通,并有数十位北京知名专家及老中医长期坐诊,为养护中心老人提供强大医疗保障。目前,养护中心入住5000余人,其中95%为京籍老人。
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摒弃“黑色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绿而行,京畿之地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近十年来,通过压减产能、整合重组,河北钢铁冶炼企业从123家减至39家。根据河北省2022年印发的工作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实现钢铁企业环保A级全覆盖。经初步测算,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能耗改造后,可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为全省工业减排贡献12%以上。
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河北以绿色发展带动生态修复。初夏时节,“华北明珠”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林木繁茂;“华北绿宝石”塞罕坝林海滴翠,绿意盎然——多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其中,河北省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首次全部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十”。全省八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V类、劣V类水体断面比例为零,白洋淀淀区水质巩固保持Ⅲ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居全国前列。
近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决定》《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定》。全会号召,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来源:新华社